YC创业课笔记

成为有完整作品的人

成长的最靠谱起点是什么?Sam的这篇文章里有个很好的建议

No matter what you choose, build stuff and be around smart people. “Stuff” can be a lot of different things。 Building stuffs—-做出东西来。

我个人最看中人的这个特质。人群中只有少数人最终能拿出完整的作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乃至于少数人有作品,更少数人有好的作品,只极少数极少数人才可能作出传世的作品;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像样的作品,他们连一篇作文都写不明白。

从一开始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出完整的作品来,哪怕最初的作品很差—-但必须完整。那些有完整作品的人,能力、耐力、学习能力都会超出他人许多倍。无论看起来多简单的作品,只要是完整的,其表面之下的复杂程度是那些没做出过东西的人全然无法想像的。

另外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是,如果一个人能做出像样的东西来,那么他身边的聪明人密度无论如何都会比其他人的高出很多。

伟大的公司的几个要素

  • Great Idea (创见)
  • Great Product (产品)
  • Great Team (团队)
  • Great Execution (执行)

前前后后需要考虑的东西:

这是否是真实的需求?(或者说:是否是真真切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真的很擅长杜撰伪问题……) 市场是否足够大?(或者换个说法,跑道是否足够长?) 市场成长是否足够快?(一个”快”字可能会顺带解决很多很多问题……) 如果真的因为这个创见创业了,那么,公司成长的策略是什么? 公司如何进行必要的防御?策略又是什么?

当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回答,并且需要得到满意答复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的”点子”其实不过是垃圾—-根本无法满足我们的追求。

逻辑陷阱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此即彼,

反过来不一定成立吧?

或者更简洁一点:

不一定吧?

然后花一点时间多想想有哪些可能的反例…… 许多年来,这种简单的思考让我避开了很多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陷阱。 我也会常常这样问自己:

嗯,很有道理…… 不过,需要看情况吧?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对,而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并不见得对,甚至干脆是错的呢? 嗯,那些时不时自言自语的不全都是精神病患者。

从自己的问题入手,一个好的行为模式

  • 目的
  • 手段
  • 结果

  • 我们的目的是:避免最终做出一个实际上没人真用的东西……

  • 我们的手段是:”先从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

  • 我们采取这个手段的结果是:如果我自己就有这个需求,那么它一定是真实的需求;而后,也一定会有其他人也有这个需求…… 继而问自己这个问题要足够重要、解决方案要足够有效、市场要足够大、成长空间要足够广阔……

不过,”先从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开始”有更值得一提的众多好处:

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会对解决它有更多的热情和耐心 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会对解决方案有更精准的判断标准 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们更容易体会到解决它的成就感,甚至产生使命感—-这多么求之难得的东西!

转换焦点看问题,避免单一

fall in love with the problem, not the solution. 爱上问题和麻烦,而不是去解决(转换态度)

It is your job to listen to their problems, and translate those into what is going to build the best and simplest solution for them… 于是,有人能做到”不是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原因在于关注焦点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那需求的根源—-即,关注焦点在于更本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而后给出最好、最简的解决方式。

当我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之时,我常常这样玩:

目的、手段、结果:我现在这样想,可能是因为我更关注结果,如果我更关注手段,那我会想什么呢?…… 过去、现在、将来:我现在这么想,可能是因为我想未来更多一些,要是我更关注现在,那我会想什么呢? 优点、缺点:我刚才想这事儿的时候,我关注它的缺点更多一些,;那我要是关注优点更多一些,会想什么呢?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

  1. 此人是否拥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
  2. 对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足够清晰准确?
  3. 是否有足够系统的方法论?
  4. 是否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必要、清晰、且准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 如何有效的思考,那些常常审视自己思考质量的人,都会很认真地定义自己所使用的概念:(科学方法论)

应该形成的思考方式

这个概念有必要存在吗? 它指的究竟是什么? 反过来,它所指的究竟不是什么? 它与什么类似?但有什么不同? 使用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错的时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那些有作品的人,就是”成功人士”,他们已经做出像样的东西,”成功”的程度不一样而已,而他们的成长速度一定很快、更快。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这些人的多个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基本上就是他们进步程度的展现。 另外一个判断方式是看他有无长期持续做的事情,然后去看他做得如何。懂得长期持续做事的人,通常不笨,也通常没办法做不好那件事儿。 谁比谁的智商差多少,只不过聪明的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他们知道如何快速习得,快速迭代的而已。

如何寻找合伙人?

  • 我了解这个人吗?
  • 他的优点、缺点都是什么?
  • 他信任你吗?有多信任?反过来呢?
  • 他出了任何问题,你都愿意帮助他吗?反过来呢?
  • 未来的若干年中,你们能做到荣辱与共吗?

合伙人的最重要素质是什么? 答案其实与选择婚姻伴侣一样:找到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并且双方(或多方)都必须是肯于承担责任的人。哦,对了,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出了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先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直觉靠谱吗?(intuitive,counter-intuitive)

直觉虽然显现为瞬间不假思索的判断,但它不是没有来历的,它实际上是经验、训练和知识的长期积累瞬间内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无理由的猜测。 随着经验的增加,训练的辅助,知识的积累,所谓的”直觉”也在不断发展,如此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直觉质量常常有着天壤之别。

  1.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是真正的专家—-只有名头没有真知”砖家”的不算数,在那个领域里,你不仅要相信你的直觉,还要刻意打磨你的直觉—-通过持续的观察、思考、训练和自我成长。
  2. 如果你不是那个领域里真的专家,你的直觉就是个屁。

    Sam是在回答”如何寻找现在以及将来10年里成长最快的市场”时说:这个时候,年轻人应该相信你的直觉。Sam的这个回答固然有些含混,但也确实至少部分正确,因为正在”感受并发现飞速成长的东西”确实是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有经验的领域。

如何精通自己的用户?

  • 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找用户—-而不是采用程序员喜欢的自动的方式;
  • 做更深入的,能够获得用户真实答案的调查
  • 关注各种各样的进阶指标,DAU、Retention之类……

我的一个项目合伙人(他做出来的产品不用任何PR都可以初期每天增长几万用户)曾经跟我分享他的方法论:

我就想,如果我做出来之后,放在那里,会不会有陌生人主动来用?会不会有很多陌生人来用?他们会不会把这个东西推荐给身边的人?

还有一个普适的方法论: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再问一遍:”更本质的是什么?”

如果用户有这么个需求,那么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于是,就有了很多这样的思考: 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是不对的,因为大多数用户不可能对你的产品有全面深入长期的打算。 一切能够满足人性弱点的产品都是令用户热爱的。比如,如果你能让用户再懒一点再懒一点,那他们就会爱你多一些再多一些。

关于精通用户的方法论,还可以再推荐出自斯坦福教授Nir Eyal的一本书:(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https://www.amazon.com/Hooked-How-Build-Habit-Forming-Products-ebook/dp/B00HJ4A43S?ie=UTF8&*Version*=1&*entries*=0]

不停得学习,学习无终点

  • 学很多值得学的东西
  • 仔细琢磨你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痛点(正如自己总会莫名的焦虑,对未来没有信心等)
  • 多与牛人在一起(这是怎样找到合伙人的诀窍)

认真、仔细、不怕麻烦

  1. 直接应聘去清洁公司上班,买各种可以买得到的书去看,有培训班就马上去参加……
  2. 研究一切可以找得到的关于这个领域内其它公司的资料,把搜索引擎上可以找的资料前1000条全都读一遍……要是上市公司的话,就直接去查找S1文件……
  3. 公司还小的时候,不可能像Facebook一样有个Growth Team,那么就靠自己来,一切都手动,不要自动—-因为自动会有遗漏,且有可能浮于表面……
  4. 公司大了,有钱了,也不是直接烧钱打网络广告,而是罗列一切可能的渠道,而后一个一个地尝试。一次只试验一个渠道,失败了,就退回分支,去尝试另外一个选择—-直至遍历所有可能性……

我见过很多团队,他们东施效颦地信奉一些教条:

我们是一个有信仰的团队。 我们坚信这个方向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我们只是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什么时候应该转型?没有标准答案,什么时候应该继续坚持?没有标准答案。 有一点倒是可以值得参考,就是成长速度快不快?不快,那就要小心了。

优秀的人需要怎样的激励

  • autonomy 自治
  • mastery 精通
  • purpose 追求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的

Sam在第一课里说,创业是一个非常机会均匀的领域:

One of the exciting things about startups is that they are a surprisingly even playing field.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you can do this. Old and experienced, you can do this, too. 但也有需要注意的情况。在创业这件事儿上,年轻人更有优势。其他的不说,面对失败的能力,还是年轻人更强,他们更输的起—-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本来就是常态。除此之外,年轻人常常有更大的野心,他们有更多的持续战斗力。

复杂的模式思考常常难以表达清楚

  • capturing value
  • lies people tell
  • how to build a monopoly
  • last mover advantage
  • history of innovation
  • psychology of competition

一个观察:21世纪开始,有大量的公司把各种单独不能赚钱的技术整合起来,形成了垄断优势。 三个策略(顺序不分前后): 从垄断一个小的,甚至没人认为值得垄断的市场开始 比老二好十倍(From Zero to One里有详述) 善用后发优势

这一点我个人比较容易理解:那些思维复杂且缜密的人,往往最终会拥有一个与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相同的价值判断(或者模式)体系。而他们的每一个结论,常常要么显得平淡无奇,要么显得荒诞不经。当他们必须向他人—-即,那些头脑比他们简单单得多的人—-传递思考结果的时候,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的每句话都可能实际上与显现的并不完全相同,也总是被各种误解。而又为了传递清楚,他们常常不得不从许多个角度去阐释一个问题,可这其实又给头脑简单的人增加了一个困难:把一件事儿理解成许多件事儿……

他擅长用模式思考能力去识别他人有意无意的谎言

(YC 创业课)[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growth/competition-is-for-losers.html]

分享即是成长